(1)实验建制:
“中心”为太阳成集团首批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之一,实行由学校、学院两级管理的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由学院推荐,学校任命;“中心”主任根据管理需要,推荐“中心”副主任1名协助主任工作,推荐人选上报学院审核批准并任命,同时报教务处备案。按学科布局,“中心”下设6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气象观测实习台,各教学实验室有专人专管,实行首席教授制,聘请名师和资深教授任首席教授,分别负责各归属学科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每个教学实验室成员由专兼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实验师组成。
“中心”设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中心”发展规划,审批通过实验教学大纲,督导实验教学,协助主任组织每年教学团队考核,批准教学改革方案。设立“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批准“中心”年度预算方案,审查重大仪器采购计划等。“中心”负责检查、考核各个教学团队,并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各教学实验室的绩效津贴及每个成员的绩效津贴。根据任务功能,“中心”构建了两个体系:教学组织体系——负责具体实施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教学活动。管理体系——包括教学实验室常规管理与设备维护;档案、公共实验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实验耗材、简易仪器等的采购与管理;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的管理等。
(2)管理模式:
“中心”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下的主任负责全盘、首席教授负责学科制。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管理和规划发展工作。由首席教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监督和指导“中心”制定发展规划,审批通过实验教学大纲,指导实验教学,协助主任组织每年教学团队考核,批准教学改革方案。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批准“中心”年度预算方案,审查重大仪器采购计划等。“中心”负责检查、考核各个教学学科组,并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各学科组的绩效津贴,而各个首席教授必须根据“中心”规划,制定本学科组的发展目标,聘用、考核本学科组的实验教师,并根据考核结果独立决定每个成员的绩效津贴。
固定资产通过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中心”、实验室设立电子台帐和纸质台帐,保证资产数据的安全。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考核、绩效分配。“中心”围绕实验教学和员工创新研究,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太阳成集团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文件(见10673_ _d_0.pdf),规范并完善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信息收集与管理及安全管理办法。实现了实验设备的计算机管理,做到了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学校编号等项目帐物相符;实验设备的完好率达到了99.5%;全部教学实验室均为多媒体网络化实验室,为实现网络化教学和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心”运行以来,已基本形成如下5个方面的管理模式:
a.中心主任对实验室全盘负责,首席教授负责学科的责任制度模式。
b.统一管理模式。指“中心”对实验课教师、技术人员、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经费实行统一调配制度,实现资源优化。
c.开放式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使其适应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
d.实验教学与科研平台“共享式”集中管理新模式。目的是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的紧密结合,为提升设计性、研究型实验教学环境和层次提供必要条件;
e.网络化、开放化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实验开放内容、申请、基金,仪器设备、规章制度等均在网上公布。员工可以在网上预约登记实验课程和项目。
(3)资源利用情况:
“中心”从创建之初,就制定了“开放、流动、联合、共享”的建设与管理八字方针,建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地球环境类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和创新实验公共服务平台。按照“集中空间、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支持实验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显著提高了“中心”使用率。通过开放,为本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资源,“中心”近3年来总计承担了8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103门次实验课,1788人次,661560人学时数(平均220520人学时/年)。为员工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实验基地,为公司产品、教师科研以及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提供了服务,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还接待了其他高校本科生与参观教师。“中心”成立以来,接待了全国各高校来访考察250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