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 太阳成集团于1975年开设地球物理专业,是继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开办的为中国地震局系统培养高层次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2000年取得了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了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20余人。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地震、地球物理领域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2007年中国地震局根据人才需求状况,与公司签订协议,开展了局校之间的全面合作。另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刘光鼎院士基金会分别在太阳成集团设立地球物理励志奖学金,专门用于鼓励员工立志于地球物理学事业。 地球物理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包括7位教授、6位副教授,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读博士3人,学位点目前已经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其中包括3位云南省中青年学带头人,10位研究生导师。 自2012年以来,地球物理学学科共主持承担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2项,累积经费946.78万元,其中科技部973子项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云南省自然科学项目8项。发表SCI学术论文四十篇,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共3项。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的纵、横向项目经费总计达到1200万元,具有较大的学术和经济价值,促进了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极大的推动了本学位点的发展。 近年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本学科积累了较多的行之有效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并注重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学位课程建设、工作条件、管理工作等各方面做好研究生教学、科研和培养工作,公司产品质量正稳步提高,已初步形成为具有一定区域特色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培养目标 根据地球物理学的学科特色,结合太阳成集团的区位优势,地球物理学多年来着力发展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培养模式,在人格、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科学观,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 在政治素养方面,注重培养正确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业人才。 在专业素养方面,结合地球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本学位点一直坚持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理论体系建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与学校“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办学理念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即“依托地球物理行业,发挥区位优势、强化员工基础,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适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在国际化方面,在培养研究生基本外语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包括外文文献的调研、阅读及撰写、参与国际会议学术交流。逐步培养研究生通过国际化的学术交流,获得本学科领域国际发展动态、学术前沿方向、热点问题的能力。培养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具备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和宽广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2. 学位标准 基于国家制定的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依据《太阳成集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文件的相关规定,本学位点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标准为: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能力 地球物理学硕士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同时系统掌握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受到独立从事地球物理相关科研及专业技术工作的系统训练,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验室实验、现场观测、理论模型的构建及数值模拟工作。具有承担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专业知识方面,应针对本学科进行系统全面的课程学习,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科概况及发展趋势。能够熟练的运用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借助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运用课程学习及科研训练中掌握的知识积累、理论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此外,地球物理学硕士生应该具备文献调研、资料查询、现场观测、实验数据处理、计算机数值模拟及数据分析、学术交流等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应较为熟练的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具备基本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够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及撰写、通过外文文献的调研获得本学科领域国际发展动态、学术前沿方向。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本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认同感,关心地球物理科学现象,具有较强的学术悟性及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能够将地球物理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地球物理学是高度综合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因此,地球物理学的硕士生应当充分了解相关学科,比如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空间天文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及发展动态,具备全面地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该充分掌握并尊重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在研究过程中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能够明确地表述,避免重复研究甚至剽窃他人成果。遵循学术研究规范及学术道德伦理。 三、对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硕士生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实验室及现场观测、理论数值模拟等能力。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具备从前人研究成果中发现具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包括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完成研究过程的能力。基于观测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和逻辑严谨的论证解决科学问题。 四、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论文时作者对所研究课题取得的新成果(或新见解)的全面总结。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规范性要求 论文选题确定后须组织开题论证,用于完成全部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 年。学位论文(含摘要)不得少于 2 万字。论文要求理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无误、统计处理可靠、文献资料的引述使用符合学术规范、词句精练通顺、条理明晰、文字图表清晰整齐。论文答辩中,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逐个评议审核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情况,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出席会议委员应达到全体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方为有效;表决结果经到会委员三分之二同意者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硕士学位决定。 (2)质量要求 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新见解,论文内容应能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领域内掌握了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达到在作者所从事学科领域的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水平。对本学科或实际业务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表明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培养方向 近5年来,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4个特色培养方向: 3.1培养方向之一:地球内部物理学 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了体波、面波携带的信息,旨在反演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地震波衰减特性、壳幔品质因子结构、地球内部的各向异性结构,探索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发生机理。其研究方法的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987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测量地震面波频散,在国内首次从混合路径频散提取了纯路径频散,反演出中国大陆壳幔三维速度结构,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2)从1998年开始在国内率先从事叠加谱比法(SSR)测量Lg尾波Q值的研究,用层析成像技术反演出中国大陆第一张Lg尾波Q值的分布图,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3)近年来,实现了P波接收函数反演川滇及周边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地壳泊松比、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偏移成像。用S波接收函数揭示川滇岩石圈厚度,这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工作从2003年以来得到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其中1项是重点项目。 本方向从1986年开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中国地震局1994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后又将面波反演方法应用到建设工程中,并获得200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再次,在国内首先实现了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的联合反演技术,有效地抑制了反演的非唯一性,并获得200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近年来,本学科方向所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20多篇,获得了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并主持了2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3.2培养方向之二:地磁与空间物理学 以地磁场时空演变为研究方向主线,揭示地磁场分布和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属性,探索地磁场与区域地质构造、在资源探测和地震活动构造的应用,探索各种场源的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特别是随着卫星磁测技术的发展,高效快速的地磁场测量,融合卫星和地面、航空和海洋磁测资料,建立高阶地磁场球谐模型,研究地磁场的各种成分及其变化,已成为地磁与空间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近年来,本学科组抓住了这一机遇,开展卫星磁异常、主磁场长期变化和长期加速度的研究,展开了卫星磁异常的识别和分区研究;太阳成集团地球物理系长期观测大气臭氧的优势,开展从中层大气到磁层空间的研究,比较行星学研究等。将地球发电机模型扩展到火星磁场及其发电机理论研究一直在继续。 本学科带头人坚持在地磁场研究方向已有30多年时间,研究涉及地核场、地壳磁场和变化磁场和卫星磁场等。培养了一批从事地磁场台站观测、理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与国内最有影响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同行专家有合作研究项目和密切学术交流活动,积累的研究经验和构建的良好学术氛围为本研究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近5年来,该学科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展国家重大项目专题“主磁场长期变化和地磁场时间变化研究”。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10余篇。在国内首次提出开展地磁长期变化与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形成跨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索两种观测现象的共有成因,用小波分解了它们的相关周期成分。 研究日长十年尺度波动与地磁场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搞清地磁场和日长变化自身的基本规律,而且可以为研究核、幔和内外核之间的动力学系统耦合模型提供约束条件和检验依据。将卫星磁测模型应用到西南地区,并结合地质构造和地壳块体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将为资源探测、地震等灾害研究等提重要的地磁场依据。利用卫星磁测研究地磁场时空演变特点。特别是利用陆、海、天、空磁测研究岩石圈磁异常取得重要进展,对我国大陆的川滇、塔里木等不同区域的岩石圈磁异常与地质、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在国内处于前缘位置。 3.3培养方向之三:地震学 地震学通过研究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来获得震源及传播路径的信息。因此,地震学不仅仅服务于地震灾害的预防,还可用于探查资源(油、气、矿物等)。 地震震源特征是地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大地震因其释放的能量大,且伴随严重次生灾害,因此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地震。地震学对大震的震源破裂特征进行研究对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虽然目前的地震台网在震后10分钟内能给出较为准确的震中位置,但对于大震,仅根据震中位置指导震后的快速应急救援不能很好地起到减灾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一,大震震源不是点源,而是存在一定长度,以震中一个点的信息代替线的信息,势必出现信息缺失;二,地震能量释放最大的地方不一定和震中位置重合,即震中不一定是地震破裂最大的地方。因此,对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对减灾和救援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天文因素(如固体潮等)不仅从天文学的角度对整个地球的运动产生影响,也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对局部地壳运动如地震产生影响。我们研究了月日产生的固体潮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地震应力主轴方向附加潮汐应力的概念及相应的潮汐应力作用模式。并基于地震应力触发理论,研究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活动的影响(如应力触发),揭示地震活动之间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关系及其特征是国内首例。 云南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构造节的南端,是地震非常活跃的地区。虽然大震会对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但大震的发生频率不高。云南地区更活跃的地震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这类地震的频繁发生为我们研究区域构造运动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我们通过研究地震和断层间的关系、断层间相互关系、断层的几何形态、地质构造和构造应力间关系、地震发生和区域应力场关系等来得到区域防震减灾工作服务。无论是研究天文因素还是研究应力触发的影响,对在深层次上揭示地震活动的物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3.4培养方向之四:应用地球物理学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运用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如地震波,电磁勘探)来进行资源和能源的勘探与开发,以及为工程建设服务。要求对双相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推断出岩石孔隙内流体(如石油或水)的性质和分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基于岩石的物理化学特性。太阳成集团地球物理系对岩石力学有很久的研究历史,建有专门的岩石力学实验室和电磁实验室,拥有多套声波换能器,数字采集器,微机,压机,以及很多电法磁法勘探设备。两名留学美国的博士和多名技术骨干从事该方向的研究,目前研究重点是非常规油气的地球物理勘探。非常规油气的开采要求运用水力破裂法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是国际非常规能源的研究热点。我国的非常规油气储量为世界第二,仅此于美国。该学科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的新能源战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常规油气的性质介于粘性牛顿流体和塑性固体之间,其在地下岩层中的运移规律比传统的达西定律要复杂很多,这本身已具有很强的科学意义。当前太阳成集团该学科方向研究声波和非常规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该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许多空白,国内的同行单位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要偏重工程技术,而太阳成集团地球物理系的研究偏重理论模型的开发和运用。 4 团队队伍 地球物理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2人,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包括7位教授、6位副教授,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读博士3人,学科队伍的学缘结构见表2.2。学位点目前已经形成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包括3位云南省中青年学带头人,10位研究生导师。 |